您的位置 : 首页 > 小说库 > 历史 > 如梦初醒

更新时间:2025-05-02

如梦初醒 连载中

如梦初醒

来源:阅文作者:吟游沧海分类:历史主角:朱元璋,朱棣

洪武二十五年,后世的灵魂穿越而来,成为朱元璋。 面对太子朱标病逝,国储未定,愈发纷繁复杂的局势。 他只好肯将衰朽惜残年,向历史发起最后一次冲锋。 当然,第一件事情,先是把朱棣叫回来! 太子早逝,朱棣,你来监国! ……...展开

《如梦初醒》章节试读:

  雨声淅淅沥沥,带着森森寒意,击打在每一个人心头。

  失神的侍女抬头望着细如牛毛的雨丝,袖口忽的被人一扯。

  她猛然回过神来,望着不远处迅速走来的龙辇,露出恐惧的神情,急忙跪倒在地。

  龙辇走过的地方,看不见一个站着的人,所有人都跪倒在地,跪拜这位衰老的君王。

  “万岁,万岁,万万岁!”

  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唱喏声,随后便是千呼万唤,如海啸般涌荡在宫闱之中。

  大大小小的官员足有数百人,乌泱泱的跪在地上,同那些太监侍女没什么两样。

  黑色的乌纱帽下,官员们神情肃穆,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。

  当身边响起沉闷的脚步声时,官员心中一突,一股恐惧不可控制的油然而生。

  数百名官员组成了石板两旁的装饰物,一条代表着权力的道路就在朱元璋脚下。

  越往前,越是朱紫贵,进入灵堂,更是只有皇室子弟才能立足。

  朱元璋没有理会跪倒在两旁的官员和皇室子孙,他的目光紧紧盯着不远处冷寂的棺椁。

  他每走一步,都感觉自己的心脏被锤子猛砸一下,一抽一抽的疼痛。

  悲伤、不敢置信、恐惧……多种情绪轮番出现,他的眼中逐渐涌出了水雾。

  仅仅数十步,朱元璋便感觉似乎走过了千山万水,走到朱标棺椁面前时,他竟有些气喘。

  棺椁两旁是散发着白色寒气的冰块,用来保证朱标尸身不会腐坏。

  朱标安静祥和的躺在棺椁中,微微红润的面色,看上去就好像睡着了,仿佛只要轻声的呼唤,他就会醒来。

  “标儿……”

  朱元璋轻轻地呼唤一声,棺椁中的朱标毫无反应。

  他痛苦的闭上双眼,身体的变化带动情绪的反应,两行浑浊的老泪流淌。

  身后,数百名臣子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半点声音,所有人都在尽可能的压着呼吸声,唯恐搅扰了这份宁静。

  许久,朱元璋缓缓地转过身体,目光由近及远,慢慢的扫过跪地众人。

  年轻的妇人跪在左侧,神色悲戚,在她旁边,是形容消瘦的年轻男子,有几分朱标的影子。

  在两人身后,有些木讷的小孩儿缩着脑袋,像是一只惊惶的鸟儿,不安的战栗着。

  再往后,半大的孩子数量不少,夹杂着几个身材高大的小子,其中一个格外肥胖,像是一座小山。

  有些人,他能够叫得上名字,有些人,他叫不上名字。

  从这些皇室子弟身上收回目光,朱元璋继续往外看去,目光扫过每一个跪地的人。

  这些人,都是大明朝中枢,是天底下站在权力金字塔最上层的一小撮人。

  随随便便一个人走出去,那就是封疆大吏,能够主宰万千人的生死存亡。

  他们中,有的是淮西勋贵,靠着开国的功劳,一路扶摇直上。

  有的是寒窗学子,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,最终爬到这个位置。

  还有一部分,是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特殊的产物,经过一番淘汰之后,成功立足。

  朱元璋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,仅仅是眼前这数百人,就有数百种截然不同的心思。

  如何将这些有着不同心思的人,化作自己改革的助力,显然是一件极为棘手的问题。

  他不发一言,离开灵堂,脚步声散尽之后,众人才敢抬起头来。

  ……

  辍朝已经有三日时间,但奏本并未堆积如山。

  朱元璋非常勤勉,哪怕太子朱标薨逝,也并没有耽误批阅奏本。

  只不过他毕竟年岁上来了,六十四岁的老人家,换在前世,已经是退休人员。

  如此高强度的批阅奏本,即便他熟门熟路,也颇觉精力不济。

  放下手中最后一道奏本,朱元璋稍稍活动筋骨,便道:“把刘三吾给咱叫来。”

  角落里恭敬站着的大太监聂庆童应了一声,脚步轻快的走出殿外,唤来一人。

  稍作思索之后,聂庆童在其耳边轻声道:“速去召翰林学士刘三吾,多的一句也不要说。”

  刘宁恭顺的点头,没有多问,脚步轻快的往翰林院走。

  到了翰林院,刘宁直入宏文院,见到刘三吾,道:“陛下旨意,召翰林学士刘三吾觐见。”

  “素衣衰服,安敢见天子,刘公公且容老夫换一身衣服,也好面见圣上。”

  “刘学士请便,只要不耽误时辰就好。”

  刘三吾入内堂,正在校对经典的两个翰林编修抬起头来。

  方才外堂的声音他们都已经听到,此刻见刘三吾进来,近门的黄子澄站起身,走到刘三吾面前。

  “老翰林,陛下急召,恐怕为的储君之事,你待如何回答?”

  齐德也放下手中笔,低声询问:“如今太子新丧,国本动摇,学士作为国之重臣,万不能怠慢,该忠言上谏,谋国之昌盛。”

  “孰轻孰重,老夫省得,无非是舍去老夫一条性命罢了。”

  刘三吾将身上衰服脱下,腰间缠上一根白布条,又正了正衣冠,道:“如今朝堂之上无人发声,众臣心思各异,老夫看这团火,也压不了多长时间。”

  “陛下圣心明德,自然知晓这些事情,这一次急召老夫入宫,一来是为储君之事,看天下学子心中所属。”

  “二来则是为安心,太子新丧,人心惶惶,这是一个信号。”

  “你二人身在翰林院多年,素有威望,老夫进宫面圣,你二人当好生约束翰林学子,莫要偏听偏信,以免落人口实。”

  “老翰林放心,学生自会警告他们。”

  “学士勿忧,只管安心面圣,这里有我和子澄兄。”

  刘三吾点了点头,走出内堂,跟着刘宁,很快便到了文楼。

  在聂庆童领路下,他缓步走进文楼正殿,来至殿中,跪地行礼:“老臣翰林学士刘三吾,叩见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  “免礼平身,爱卿年老难以久站,赐座。”

  “臣叩谢陛下恩典。”

  小太监迅速搬来一张小凳子,不过两个巴掌大,刚好能托住两瓣。

  刘三吾小心的半边屁股沾上凳子,稍稍整理袍服,静待朱元璋开口。

  他心中早已经打好底稿,无论朱元璋问什么,他都能直接切入要害。

  总而言之一句话,这储君之位,只能够落在皇孙朱允炆身上,其他任何一个人来了,都不成。

  朱元璋靠在椅子上,声音不大,慢条斯理道:“爱卿身为翰林院学士,学识渊博,可曾读过农学之书?”

  “回陛下,臣……”

  刘三吾稍稍一愣神,心内狐疑,这和他预设的并不一致。

  ……

  注1:懿文太子薨,帝御东阁门,召对群臣,恸哭。三吾进曰:“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“太孙之立由此。(《明史》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)

  注2:齐泰,溧水人。初名德。(《明史》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)